登 陆注 册论坛风格论坛帮助

   你的位置: 福建考试培训资讯网海西时事论坛浏览当前帖子

       

  作者信息及帖子信息: 你是本帖的第 2737 位读者 
hello

积分:1030
等级:飞侠 VIP
帖数:136
注册:2006-1-12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楼 顶 
新“三座大山”为何总是“两会”焦点

    2007年“两会”前夕,被人们称作新“三座大山”的“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问题,再次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新华网“网民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调查显示,新“三座大山”分别以76%、65%和50%的得票率位居前列。(2月28日《中国证券报》)
  
  无论是新华网此次的“两会”热点问题调查,还是前些天全国人大办公厅资深官员透露的“两会”提案情况,皆将事关民生切身利益的“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问题,再次列为“两会”和民众关注的“焦点”。
  
  在我的印象中,“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问题,是历年“两会”,确切地讲,至少是近几年“两会”期间,代表们始终关注和热议的“焦点”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势必让人们感到喜中带忧。欣喜的是,事关民生问题屡屡提上议事日程,表明国家和民众都很重视,公众有理由相信,总有一天会解决;忧虑的是,尽管不能说这“新三座大山”,近些年毫无改进,但是没有彻底地啃掉这三块“硬骨头”却是可以肯定的。
  
  那么,公众不禁要问,为何“新三座大山”总是每年不变“两会”的中心议题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无法给出一个绝对准确的答案,但对这些年来,在这些领域为何总是民怨沸腾,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笔者则有着自己确信无疑的看法。
  
首先,民意的严重缺席。以对社会和谐关系重大的医疗改革为例,当初在设计改革方案时,很多部门都可以参与,却偏偏不让患者与老百姓的代表参与。可以说,改革新方案是由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联手“操办”的,像医疗改革这个与每个人的利益切切相关,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关部门和专家们,高居“庙堂”,不能深刻体会到广大民众及生活在最低层的百姓,对医疗服务这个公共产品的具体需求和承受底线。因而,医疗改革不成功也在意料之内,情理之中。
  
  其次,政令不畅通。前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名言: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政令不通,中南海制定的东西有时都出不了中南海,像解决困难学生助学贷款的事情,下边根本就不听嘛,连这样的政策都不执行,还说别的吗?像政令出不了中南海的情况,也同样出现在房地产领域。比如说中央政府对于房价问题,早已意识到,并连续出台严格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规范房地产市场。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央的政策遇到地方政府的“软抵制”,国家的“组合拳”被地方的“太极手”,化为乌有,导致目前国内的房价长期居高不下,百姓住房梦变的“遥遥无期”。
  
最后,医疗教育过度市场化。近年来,医疗教育之所以丧失了其公共品的本质,甚至沦为赢利的工具,其根源在于医疗和教育的过度市场化,把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运作被托付给市场机制,从而导致制度失灵和监管失灵。其结果,让普通百姓承担了过于高昂的医疗成本,也让学生家长为昂贵的教育成本埋单,“上学难,看病贵”也就成为困扰百姓的最大难题。
  
  如此看来,要想彻底改变“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屡次成为“两会”的中心议题的“怪圈”,其一,要建立起一整套相对平衡的、有制度保障的民意利益表达机制。因为,事关公民的切身利益的改革,百姓理应充当主角,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找到合适的改革方案。其二,动用铁的“手腕”,加大问责力度,以保障中央政策走出中南海。其三,从根本上改变医疗教育事业市场化、商业化乃至企业化的倾向,彻底减轻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建立一个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如果真能做到这些,我们走向“和谐中国”将指日可待。
[作者:吴睿鸫]

该帖子在 2007-03-01 12:23:05 编辑过

  离 线  2007-3-1 12:23:05 

人生如梦

积分:2611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376
注册:2006-2-7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8 楼 

朱镕基五大遗憾:明知不该进政坛还是进了

    朱镕基在告别政坛前夕,吐露心声:我明知不该进政坛,最后还是踏进了。因为自己不懂政治艺术,注定是要遗憾的。他披露了自己有五大遗憾. 
  朱镕基告别政坛吐露心声 
近日,朱镕基分别在多个场合,讲到自己在三月“两会”后将离开政坛的感受,还对民主党派吐露心声,说:明知不该 
进政坛,还是踏进了,也就注定要遗憾。 

  朱镕基在国务院党组的生活会议上感慨地说:还有两个月,我将结束在政坛的生涯,感想万千:感受最深刻、最难以忘怀的是,人民的期待和厚爱;最痛苦、最难以剖白的是,违背自己的誓言而从政了。 

  个人功过,历史自有评说 

  朱镕基说:个人功过,我自己有一本帐,人民有一本帐,工作过的地方、部门有一本帐,中央也有一本帐。对于功过、得失,我还有何求呢!我的个性、经历、处事待人哲学,决定了我可能是个刚合格的部长、市长,但极可能是个不合格、很难使党内认同、合格的总理。一年多之前,我已经披露即将展开的生活。我离开政坛,不但老矣,也够累了!我会在临别的时候,向党、向人民交个底:朱镕基就是这点本事和能发挥的作用,对于一切批评、指责、反对意见,我都能容纳,相信历史会作出结论的。我是相信历史、相信人民的乐观主义者,是个宽容的人。
   
  答工商界:“最好能免试政治,远离政治!” 

  朱镕基在和多个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大多是著名专家、学者)座谈时,说: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整整二十年(指反右之后),我是坚守了自己的信条和对亲人的承诺:这一辈子要远离政坛,政坛不是人人能进入、适应的:而我明知不该踏进政坛,最后还是踏进了。因为我不懂得政治艺术(指政治权术),又没有心机去研究、摸索政治艺术,没有从政的志向嘛,也就注定是要遗憾的。我会带著遗憾远离政坛,安静地回顾自己的一生。 

  朱镕基甚至对工商界人士说,如果要问我:什么叫政治和政治学?我到今天也讲不清。最好能免试政治,远离政治! 

  (编者按:朱镕基的这段自我剖白,不禁令人想起罂秋白在《多余的话》中吐露的心声,他搞政治,纯属历史的误会!) 

  朱镕基总结五大遗憾 

  朱镕基告别政坛前夕,自我总结了五大遗憾:(一)违背了自己的信条和誓言(指不从政、远离政治);踏入了政治界,脱不了身;(二)违背了自己信奉的哲学,做了违心事;(三)违背客观规律、现实状况,开了不少空白支票,打了“白条”;(四)违背了自己的意志和立场,在不少问题上搞了折衷和中庸之道;(五)违背了自己曾作出的承诺,会给下届政府遗留下积压著恶性循环的问题。 

  退休后不担任名誉或实质性职位 

  朱镕基又说:的确,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的优劣,对政党、对个人、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是很大的。朱还明确表明:退休了,不会接受担任教育、学术研究单位的名誉性或实质性职称和地位,不想再一次违背自己的意愿,到时没有时间再遗憾。 

  “八二开”“五五开”,我都接受。 

  朱镕基在总结本届政府任期报告时,曾插话说:我希望(指人大常委会)给予我较公正的评价,“八二开”、“七三开”,我都接受:我个人没什么计较的,“五五开”,我都接受。(编者按:“八二开”“七三开”,都表示功大于过,“五五开一就是功过拉平。人们早就盼望朱对政治改革作出贡献,可惜……) 

  政策制订受政治体制和人为因素局限 

  朱又说:很多事、很多政策的制订,要受政治体制的局限,还要受人为因素的局限。我到中央十二、三年,感受太深刻了。退休后可能还会回顾一下“传统特色”
   
  朱镕基自认有三大政绩 

  朱镕基在总结本届政府任期报告中,也确认了有三大业绩:(一)扭转了经济失控高通胀,使经济总体成功软著陆,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发展,铲除了危机;(二)有了经济软著陆、适度调整若干政策,才能在国际金融风暴和国际经济徘徊下景气的大气候下,中国能较突出地保持高速增长;(三)有了经济改革、发展打下基础,才能以付出较小暂时性代价,解决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经济发展融入国际社会。 

  朱镕基的遗憾何其多 

  朱镕基近期在国务院,在各民主党派、上层建筑领域,相继打招呼,表达远离政界的谈话,已在北京广泛传开。对此,北京政界有不同的评论和揣测,认为:朱的谈话,有对任期内向外所作出的承诺没能兑现、多方面工作受挫的无奈;有对在重大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上,违心的反思;也有对受到内部政见或其他因素制衡而流露出的失落感。总的来说,朱镕基从政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少遗憾。 

  朱镕基告别政坛后如能撰写实事求是的、不再是违心的、真诚的回忆录,则可供后人借监。但恐怕这将会令退休后的朱镕基再一次遗憾! 

该帖子在 2007-03-03 13:51:05 编辑过

  离 线  2007-3-3 13:51:05 

人生如梦

积分:2611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376
注册:2006-2-7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7 楼 

温家宝总理的文章显现出难得个性文风

    全国两会临近,政治气氛渐浓。前日,新华社刊发了国家总理温家宝的长篇文章《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执政高层以个人名义发表文章,宣示政纲,阐述理念,在国内较为少见。文章清新明晰,少见惯常的政治套话,对当前国内的政情要点、外交情势,少见空洞周旋,而多有恳切回应,文章于是迅速为各界瞩目。

  当下中国,转型向艰深处去,矛盾朝显明处来,政局究竟如何发展,公众并无清楚把握,基层官员亦难辨大局。以此百年转型、卅载改革所集聚的官民迷思、朝野困惑为纵横背景,执政高层能开诚布公,直面当下,以清楚的言语宣示国是,无疑令懵懂的公众能于纷乱中得知国家进展的方向。此次总理温家宝的长文,虽说简明扼要,于社会关切的公平正义、政治改革、民主法治诸方面,均有清晰阐述,所行之效,可令公众知悉执政当局的决策思路与中长程安排,是为其一。

  不过,文章更像一次谋求官员执政共识的理念铺陈。不论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追溯和再阐释,还是对当前改革和创新应借鉴一切文明成果的反复强调,都旨在开启官智,统一官识,于执政理念的深度沟通,官员体系的共识促成上,更显意义重大。

  当前,中国的改革事业经历了第三波的路径之争,更多更深的利益纠结与争夺欲隐欲发。改革的阵痛划过市场领域与社会领域之后,政治领域的改革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场由执政党主导的制度改革,一开始便挟社会主义变革求新的坚定意志,给外界以强劲冲击,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之后,政治改革往何处去,执政党将不得不回答这个由他自己提出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高层领导的坚定宣示,可能谋得执政共识,为持续深入的政治改革奠定基础。所谓领导干部要“有历史的、国际的眼光,有全局的、战略的思维”,改革当令,既非手忙脚乱,也非固步自封,顺改革潮流而为之,当为寓意所在。

  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再阐释中,温家宝指出,“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其重心所指,无疑是要改初级阶段对生产力程度的单一认定,而为对制度不完善、不成熟的自觉体认。这既是对当前社会不公、公权贪腐仍然广泛存在的制度归认,也是对改革和完善制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审慎承诺。文章还谈到,“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制度与民主政治不是相背离的,高度的民主、完备的法制,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成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执政党有志于此,社会主义有志于此,假时日以观之又如何?

  今日之中国,既不要做社会主义的独裁政权,也不要成为市场经济的威权政府,我们矢志改革要求得的,是一个以民主、富足、开放、和谐融入世界主流文明的现代中国。社会主义不是自我封闭的体系,中国不是自绝于世界的国度。文章所显示的,正是中国要向世界先进文明求证自我进步的主体意识与自知之明。因此,长文既强调中国的世界眼光要“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更主张中国当以更“全面、准确、及时”的姿态与信心来向国际社会介绍自我发展的成就与问题。克服一贯的“威胁中国论”,消弭种种的“中国威胁论”,这正是向世界明确宣示--中国的道路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就是与世界文明的汇流。

  相比于晦涩无物的空泛政论,总理温家宝的这篇文章显现出难得的个性文风。厌倦了冗长官样文章的民众,这一次可以看到略微不同的政论风格。往浅处说,这种细节的改变,如果能涤荡浮躁空洞的基层政论文风,则更会令民众欣喜。与此同时,这种不回避的坦率,也在释放出积极的政治信息,当下的许多问题,常常因为地方官员背过脸去,而迟迟未能纳入解决议程。这一次,以执政高层的清楚言说为镜,谋内政以共识,取世界以信任,于改革胶着之际,推动时局之功应有可期。

该帖子在 2007-03-03 13:55:25 编辑过

  离 线  2007-3-3 13:55:25 

人生如梦

积分:2611
等级:坛中版主
帖数:376
注册:2006-2-7

  信 息   留 言   编 辑   引 用

A6 楼 

收入不公引起中央重视 10年内解决两极分化?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不均衡发展是必要的,但经济转型不一定以牺牲其他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一部分地区的富裕不一定要以牺牲其他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经济学告诉我们,一定程度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有益于经济增长;但区域非均衡超过一定极限之后,非均衡的继续扩大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甚至会出现负增长。其合理性应该首先建立在能够保障贫困地区人口最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基础之上。

■只有当每一个公民把生存权和基本发展权神圣不可侵犯当成首要任务时,并具有强烈的权利实现意识时,政府才会真正致力于保护权利,才会真正把保护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政策和制度构建的前提。倘若公民及其社会没有或者严重缺乏权利意识,那么,国家宪法赋予的权利形同虚设,既得利益集团才会肆无忌惮。

■从2007年开始,国家对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向税务机关自行申报纳税,此举有利于强化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种种迹象表明,通过反贫困、收入再分配和取缔非法收入,中国有望在10年内解决财富两极分化问题。

■十七大前改革难点纵横谈(14)■贾品荣

民生中的四大贫困

当前,中国有四大贫困:

    经济贫困:主要以收入、消费、福利等经济学手段来衡量。在国际上,大都运用基尼系数来衡量贫富差别。在正常情况下,基尼系数大多近于0.3。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5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相比之下,印度的基尼系数为0.33,美国为0.41,巴西为0.54。中国总劳动力中,大概80%的劳动力属于低收入水平,他们甚至没有达到税收的门槛。目前还有2610万人,人均年收入在668元以下,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据统计,城乡之间收入水平的纵向平均差距有20多年的时间,城乡横向的收入加上福利的差距达到6倍以上,全国10%最高收入组和10%最低收入组的收入差距是9.5倍,20%城镇最富裕的家庭拥有全部城镇金融资产的55.4%。1990-1999年,最穷的1%人口的平均年收入增长率只有3%,而最富的1%人口的平均年收入增长率达到12%。

    能力贫困:主要是指人文发展因素,包括教育、卫生、健康、营养等。从教育来说,教育花费成为农村致贫的首要原因。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只有2936元,而教育花费的比重达到32.6%。从卫生来说,农村卫生是中国最薄弱的环节,农民的保健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从健康来说,在中国的贫困地区,营养和健康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目前乡村医疗体系逐渐瓦解、新的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贫困地区的健康状况是这些地方部分人无法摆脱贫困的根本原因。

    区域贫困:中国的贫困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从地区分布来看,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贫困县。据国务院扶贫办调查,连年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农户76%生活在山区,有46%的农户人均耕地不足1亩。目前还有7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战略提出之前,投资和优惠的财政政策均向沿海发达地区倾斜,以牺牲内陆省份为代价。这种倾斜式的政策措施和影响目前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政府投资偏重于资本密集型而非劳动密集型,大量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资本密集型投资限制了广大的西部、东北人口直接从中受益。我们承认,不均衡发展是必要的,但经济转型不一定以牺牲其他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一部分地区的富裕不一定要以牺牲其他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经济学告诉我们,一定程度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有益于经济增长;但区域非均衡超过一定极限之后,非均衡的继续扩大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甚至会出现负增长。其合理性应该首先建立在能够保障贫困地区人口最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基础之上,而作为保障贫困人口生活的重要支柱的社会保障也独立于扶贫政策之外,与扶贫的目标有较大偏离。如果政府存在公共服务的区域偏好,在开发扶贫战略实践中仍然体现这一倾向,其结果是贫困人口愈来愈多。联合国开发署指出:用人类发展指数来衡量,中国最富与最穷的省份之间的差距几乎相当于西方最发达国家与世界最贫穷国家的差距。

    权利贫困:主要是指弱势群体被排除在社会经济福利之外。为什么带有一些严重歧视性的制度安排在一些地方能够长期“贯彻”呢?原因有很多,但人们权利意识的薄弱以及权利意识环境不发达是根本。因为,只有当每一个公民把生存权和基本发展权神圣不可侵犯当成首要任务时,并具有强烈的权利实现意识时,政府才会真正致力于保护权利,才会真正把发展民生经济作为政策和制度构建的前提。倘若公民及其社会没有或者严重缺乏权利意识,那么,国家宪法赋予的权利形同虚设,既得利益集团才会肆无忌惮。正是由于人们缺乏权利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贫困人口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进而难以摆脱贫困的厄运。 

现代市场经济不会必然导致财富两极分化

    理由之一,现代市场经济把形成两极分化的风险分散了。我们知道,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两种新情况:一是风险分散的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的形成。人们知道经济活动中潜伏危机,随时存在风险,所以人们必然随时会自觉地考虑分散风险,投资多元化;二是分散风险工具的形成。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霍尔在谈到美国经济连续十年增长、充满活力的原因时说,“美国建立了一个更加稳定的金融系统,它几乎完全建立在市场而不是银行的基础之上”,他说的市场,包括各种金融机构,甚至银行都涉及证券市场,而其主体是各种基金。甚至连保险机构都有分散风险的工具,再保险公司分散了保险公司的风险。资本市场把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散到投资主体中了,而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这样风险大大地分散了,资本市场成为分散风险的最佳方式。这样,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资本市场成为分散风险的有效工具。既然市场经济把形成两极分化的风险分散了,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会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理由之二,法律是维系现代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手段,是市场经济关系的最主要调节形式。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崇尚法治,亦即法律将成为政府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调节的最主要手段。与法制比较,人是靠不住的,法治是靠得住的。但由于中国不少地方的行政法规大于法律,领导机构的决定大于行政法规,领导批示又大于行政机关的决定,最终决定市场关系的不是法律,而是领导批示。正是由于法治起不到作用,政府官员的行为缺乏有效约束,才产生了诸如政府官员寻租、部门利益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官商勾结侵吞国有资产、公共资源被少数精英掌控、行政垄断集团大肆敛财等非基于劳动的财富分配不公现象。

    理由之三,现代市场经济的第一原则是按资源配置的市场中心化原则。就是说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要介入资源配置。但在中国,行政性垄断使权力直接介入市场,不仅难以通过市场力量来打破,而且往往构成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主要障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性垄断只应存在于非营利性公共产品。而竞争性行业,应通过规范的企业改制、扩大民营成分的市场准入,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

    理由之四,现代市场经济必然是反垄断,追求自由竞争法则。中国的国有企业效率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国企的经营者并不是企业的真正主人,他们肆无忌惮地扩大在职消费是主人的行为吗?国企资产的经营风险和盈利无人真正负责,而大量的国有资产被少数人占有、调动、支配,其结果是破坏了整个市场的公平竞争,造成财富被少数人占有,整个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也就愈演愈烈。国有资产流失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国企MBO没有经过法定程序,内外勾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有些国企把优质国有资产分离到三产,主业的高管在三产兼任董事长,参股甚至控股,拿多份收入;三是国企领导人以亲属名义成立私人企业,将效益很好的业务转包出去,从中牟利;四是企业内部分配不公,领导多处房产,房产又转化为个人财富;五是与私人公司合作,异地投资培训基地、度假村,遮人耳目,拿取高额回扣,享受堕落生活,造成社会不公。另一方面,职工被迫下岗失业,收入没有保障,造成社会贫富的巨大差距。在西方,《反垄断法》被视为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宪法”,因为这种法律能够解决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垄断与限制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说,通过制定《反垄断法》,我们可以保护和促进市场上的合理竞争,维护市场经济的基本格局。《反垄断法》出台以后,行政垄断集团必然会成为《反垄断法》的执法对象,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过法律的手段,进一步破除行政垄断集团,消除社会不公平的现象。

    理由之五,现代市场经济强调机会均等的公平公正原则。政府依法通过政策调节财富和收入分配,以尽量保证每个公民的起点公平。在当前的社会中,在特定背景下制定的制度非但不能改进起点公平,而且很大程度上在制造起点不公平,比如城乡差别、行业差别、地区差别,外资企业的各种优惠措施等政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进一步维持这些歧视性的政策必须破除。

    理由之六,现代市场经济强调社会保障体制是稳定社会的“底线”。因为和高收入群体相比,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从风险管理获得的保护也是最不完善的。而要摆脱这种恶性循环,政府有必要实施社会保障,编制“安全网”,保护不幸者免受困苦。但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不仅覆盖有限,而且社会保障程度也非常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从六个方面来说,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会必然导致财富两极分化。 

中国十年内解决财富两极分化?

    在中国,收入差距的扩大有两个基本原因:一个是随着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这部分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时期内是难以避免的。过去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色彩非常重,现在市场条件下,不同要素的贡献要得到合理的回报,这是得到广大民众认可的。改革开放之前,由于过分强调公平性,按劳分配变成了严重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之后,不断承认其他生产要素的分配。到了中共十六大,进行了完全的突破——提出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都是收入分配改革的进步。另一个原因是非法收入、灰色收入,通过非正常渠道分配的收入。这带来的收入差距造成收入不公。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市场化,而在于收入不公。

    收入不公、贫困加大的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使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工农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的目标。***同志指出,“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从2007年开始,国家对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向税务机关自行申报纳税,此举有利于强化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的矛盾。

    种种迹象表明,通过反贫困、收入再分配和取缔非法收入,中国有望在10年内解决财富两极分化问题。

     从公共经济学来说,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反贫困是一种公共品,具有正的外部性。一方面,它既可以通过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及资金、政策的投入使贫穷人口直接受益,同时,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从反贫困中、从贫困的缓解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另一方面,随着贫困现象的减少,社会秩序的好转可以使大众获得安全感,真正享受和谐社会的幸福。

该帖子在 2007-07-31 12:53:44 编辑过

  离 线  2007-7-31 12:53:44 
本帖子共有 1 页, 3 张回帖,每页有 9 张回帖 >> [ 1 ]
页码:


Powered By : 6kbbs V 7.0
Copyright 2001-2004 6kbbs All Rights Reserved
执行时间:156.25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