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训机构洗牌大学生考证市场 大学培训部门涉足学生求证领域,职业培训更加细化,大学生考证日趋理性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迅猛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取各种资格证书。但是随着考证风的盛行,市场不规范的行为不断被曝光,用人单位对学生持证的眼光更加挑剔,“证书是否是本专业或相关专业?”、“考证培训是否重实战?”、“证书和能力是否对应?”等等声音成为证书背后的画外音。
与此相呼应,学生选择证书时也更理性,而一些高校的部分院系或培训部门也在有选择地引入相关证书类的培训,为学生提供专业相近、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的培训课程。
在中国人民大学,与布告栏上五花八门的培训广告相对应的是一份对大四毕业生的调查,调查发现大四毕业生求职时的个人平均持证数字由原来的4份减少到了1.7份;在网上的一份问卷中,40%的大学生选择的培训项目是外语,26%选择本专业,其次是计算机、财会等专业。
人才缺口大的行业会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呢?北京外国语大学培训学院院长助理高晓东表示,考证不是越多越好,要和专业以及技术挂钩。外语一般是大学生考证培训的首选。近年来商务英语成为职场必备的基本技能,剑桥商务英语(BEC)逐渐成为大学生求职的通行证,大学生的职业培训需求正在趋向实用。北外培训学院在读学员有8000人,其中在读本科生占30%。
高晓东分析说,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角度来看,人才缺口比较大的行业,对个人来说进入之初和将来发展都会有比较广阔的平台。比如我国专业翻译人才缺口高达90%,翻译证书不仅是毕业生自身能力的证明,也会为他们的就业扫除障碍。
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培训部董主任介绍说,学院是北京市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考试的五大培训机构之一,学校很多相关专业本科生在大三下半学期都会报名来上,学生参加全国的统一考试,合格后拿到国家承认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知识,一部分是实际操作。而重视实际操作是这个证书的一个特点。从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看,一些大企业还是看重这种重实践的证书。
董主任表示,社会对证书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证书的含金量还有待加强。一个是证书本身和个人能力的对应,一个是证书与个人待遇挂钩。正是因为现在这两方面都做得不好,所以学生考证正在从盲目报名变为理性选择。
培训更加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006年3月8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培训学院正式开办了中英双语国际工作能力证书系列课程。高晓东介绍,麦肯锡的一份报告称,世界500强企业计划近年会有10%左右的职位在中国招聘,但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只有1%拥有国际机构工作技能。同时我国对具备从事国际业务能力人员的需求也在大幅度增长。
亚学研国际教育机构左罡院长表示,双语国际工作能力培训课程初步定位在大三、大四学生,刚刚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或刚工作不久准备跳槽的职场新人。这项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引入了MBA的实战教学方法,模拟职场环境,让学员在实际工作中掌握语言,熟悉国际企业的运作规则。
培训应该成为学历教育和就业之间的桥梁
如果要选出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相差最悬殊的专业,非IT业莫属。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IT部负责人介绍说,权威调查显示,中国每年至少存在2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5年扩大到42.5万人左右。但是,中国却奇怪地出现了IT人才就业率十分低下的现象。我国高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大约6万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由于缺乏就业前的实践训练和岗位工作经验,从事IT工作往往不能胜任其职。据调查,2005年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不到30%。究其原因,绝大多数教育培训机构在IT人才的培养上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没有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学院正在推行的清华IT工程师“T型人才”培养工程,弥补了学历教育缺乏实践的不足,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同时在社会上树立正确的IT人才培养理念,帮助IT从业者合理规划职业发展方向。
由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举办的大学生心中的“十佳”培训机构评选
活动将于2006年3月20日展开。相关人士表示,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就业的人数也在增加。知识经济的到来,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对各类经过专业培养和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造成一方面人才紧缺,一方面大量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是目前高校由于受学校教学条件限制,毕业生知识结构和技能不能适应社会。同时,大学生从被动接受培训到主动选择培训的转变也为优秀的培训机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评选“十佳”培训机构就是由大学生来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最好的培训机构,通过市场的选择来规范市场。
来源:北京青年报
该帖子在 2006-03-14 12:43:51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