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其它考试 >> 国际商务跟单员 >> 相关信息 >> 查看信息国际商务跟单员

职业培训对促进中国就业的重要作用

    其一,职业培训是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措施。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社会劳动力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人口总体的一部分构成的劳动力供给总量。社会劳动力供给量的大小决定于劳动力供给的数量、质量和劳动时间,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量决定于劳动力质量的高低。高质量劳动力因其具有"创新性",他们所提供的劳动力供给量比低质量劳动力提供的劳动力供给量相应要大得多。而培训正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有效方法,因而培训能够增加社会劳动力供给量,从而能够通过劳动积累增加社会财富。中国现有人口13亿,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在今后一个时期还将以每年净增100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这种人口增长很可能要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才能停止,届时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6亿。从劳动力数量看,中国的人力资源十分充裕。但从劳动力质量看,劳动者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专家根据近年来的趋势推算,中国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将在2010年达到7.58年(初中二年级水平),2030年达到9.98年(高中一年级水平),2050年达到12.38年(高中三年级水平)。长期以来,我国存在教育投资渠道单一、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城市职业教育轻农村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滞后的情况,相对于学历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发展更为滞后。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数量约7000万,约占工人总数的60%。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1.5%,中级工占35%,高级工占3.5%。技师50万人,高级技师8000人。初、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是33.5:13.5:1,与西文工业发达国家的比例关系恰好相反。技术工人数量的短缺和结构层次的低下,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益提高的主要障碍。
  总的看,当前和今后二十多年时间里,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十分丰富,但人口和劳动力整体素质状况较差,技术技能人才十分短缺,需要加强培训,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其二,培训能够起到预防失业的作用。从劳动者失业的原因来分析,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人均400─1000美元之间的经济发展时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变化很大,产业的升级,生产技术的变化,新技术的采用不断地改变着产业结构,新兴的行业和职业大量涌现,传统行业和职业被淘汰,结构性失业的现象不可避免。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超过800美元,正处于这一时期。当前,技术进步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对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转换工作岗位的能力(适应调整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不少劳动者的技能类型和水平,与现有的就业岗位要求不一致,从而导致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而经过培训的劳动者,尤其是掌握多种技能的劳动者,能够面对市场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因此,对劳动者加强培训,能够达到预防失业的目的。
  其三,培训能够增加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促进劳动者就业。一方面,经受过培训的劳动者,无论其技能还是市场意识都能够得到提高,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具有相应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企业要求劳动者具有岗位所必备的素质,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者如果具有相应的技能,就容易被企业录用。所以,培训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能起到促进劳动者就业的作用。
  其四,培训对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手工作业的工种相应还比较多,这些工种由于不采用机器作业,使用的劳动工具也比较简单,因而,劳动者的技能水平的高低就决定了产品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同时,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产出和国民收入,从而增加了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并能进一步刺激投资的增长,增加社会的就业量。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培训对促进就业是十分有利的。
  其五,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可以降低我国过高的劳动力参与率,缓和劳动力供给的压力,缓解一般性劳动力严重过剩、较高素质劳动者严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2000年末,我国劳动力参与率(劳动人口占16岁以上全部人口的比重)为75.7%,比1995年下降了约四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发展中国家10个百分点以上(1995年韩国为62.2%,印度为64.1%,马来西亚为63%,见国际劳工局《劳动力市场主要指标体系》,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如果我国的劳动力参与率降至65%,则劳动力有效供给就可能减少1.2亿人。作为负载世界五分之一的劳动力就业任务的国家,完全依靠创造劳动力需求显然不够,必须把调节劳动力供给作为就业的长期战略问题。加强职业培训,是做好劳动力供给管理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对新生劳动力开展1-3年的职业培训;同时按照"面向市场、扩大范围、完善制度、保证质量"的方针,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通过全面发展培训,可以将实际就业年龄往后推迟1-2年,充分发挥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调节劳动力供给的作用。
  其六,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增强我国产业工人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中国已于2001年底加入WTO。中国加入WTO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获得一个更好的国际资本流动和贸易环境,发挥自身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这种优势能否得到发挥,机遇能否抓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劳动力技能素质能否提高。中国加入WTO后,各国制造业都看好中国这一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和需求潜力的大市场,要把中国变成一个"世界大工厂"。这个"世界加工厂"能否建成,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中国能否源源不断地为之提供各种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则培养和造就一支应用型技术工人队伍的重要途径。
  其七,职业培训对于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具有重要作用。1997年中国有国有企业下岗分流职工1274.2万。1998-2000年的3年间,全国共新增下岗职工2032万。据统计,下岗职工职业技能偏低,初级技工占40.7%,即便是已有的职业技能也不能满足其转岗的需要。正因为如此,这些下岗职工再就业十分困难,转业转岗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就成为他们现实再就业的一条基本途径。从1998年到200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实施了第一期"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通过动员社会培训力量,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有效措施,推动下岗职工接受再就业培训。三年中,各地共组织了1300多万名下岗职工参加培训,接受培训半年后的再就业率达到60%,显著高于同期全国下岗职工再就业率平均水平。从2001年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双开始实施第二期"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并在30个城市实施了"创业培训"计划,对有志于开办小企业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进行"创业培训",在培训结束后帮助他们进行工商登记、获得小额贷款,通过发展小企业以吸纳更多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
  其八,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需要。据初步匡算,我国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极不充分状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在1.5亿左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传统体制和发展战略的原因,我国城市化滞后。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劳动力将处于新的供给高峰。据预测,2001年-2010年全国农村将新增劳动力6350万左右。推进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也是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约为36%,根据国际经验,这个水平正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全国四亿多青壮年农民中有近1/4是文盲和半文盲,这种状况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按照中国的发展战略,未来10年内将有1亿以上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如果这些人得不到良好的职业教育,则会影响中国整体劳动力素质。因此,在重视城市职业教育的同时,重视农村人口的职业教育问题,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顺利推进至关重要。
闽ICP备06001610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