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普通高考《考试大纲》各学科解读
编者: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日前正式颁发。《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复习备考的总则和依据。教师应如何准确理解高考命题要求、科学组织复习?本版文章将提供指导。
语文: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考生切盼已久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新鲜出炉了。与2006年相比,有显著变化。
学习、研读新考纲,明确今年高考可能的变化,以确定复习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提出以下认识:
夯实基础
今年与去年相比在字音和字形识别的要求上,都加了“常用字”的限制,增加了内涵,缩小了考查的范围,将考查的对象限定在2500个常用字的范围内。
这种变化体现了不鼓励考生钻研冷僻字、繁难字,同时也引导考生不追求偏题怪题,多关注常用字,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态势。
提高能力
《考试大纲》仍然体现了对考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视,对写作的能力要求更加具体,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比如在“有文采”一项中,原来有“词语生动”“文句有意韵”的提法,很笼统。现在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一方面降低了难度要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对写作语言的表达能力的重视,体现了反对追求华美,追求词藻堆砌的不良文风,要求考生努力做到语言与内容的统一。
养成规范
在写作的“丰富”一项中,多了“论据充实”四个字,这主要是针对议论文而言的。虽然“论据充实”是写作议论文的必备素质,但今年进一步加以明确,体现了对议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考试时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就要具有此种文体的特点,不能写“非驴非马”“四不像”的作文。
展示个性
在写作能力“综述”中,“常见应用文”修订为“常见体裁的文章”,可选择体裁的外延扩展了,表明除了书信等应用文,对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的体裁也予以认可。这对于在文学写作上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杨建宇) 物理:遵循考纲,把握复习重点
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物理部分与2006年相比没有变化,只在“题型示例”中分别增加了两个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它体现了近几年高考物理在“稳定中求发展”的命题原则。但是今年的《考试大纲》与三年前相比,变化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新一轮高三教师还应认真研读《考试大纲》。
把握命题特点
高考由于时间和题量的限制,对基本知识的考查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对重点、主干知识的考查不会减少。因为它们是物理学科基本知识的支撑和构架,是高考备考的重点工程。
高三第一轮按章节进行复习,不可能将相关的重要知识建立起广泛的联系。通过第二轮的专题复习,分析对比分散于各章节的重点知识,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进一步通过拆分、重组、构建,形成知识模块,建立一个由叶脉、枝丫、主干构成的“知识树”。比如,针对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为核心的专题,可设置从运动和力的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问题;从能量的观点解决带电粒子中的加速与偏转问题;从运动和力的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问题。
高考试题是《考试大纲》要求的典型范例,具有强烈的指示性和重要的示范性,是把握教学的重要标尺。研究近几年的试题,需弄清常考的、必考的、变化的知识点;实验考查了哪些基本仪器的操作、使用以及如何考查设计性实验;计算题的物理情景以什么背景材料切入,涉及到哪些重点和主干知识。通过认真研究,可以把握高考命题的基本趋势。
落实习题训练
搞好综合训练和模拟测试是下一步复习的关键环节。训练时,应严格筛选题目、控制数量。选择的试题要能够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悟出科学思维方法,总结出解题规律,突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跃迁。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结合考点设计训练。训练应结合《考试大纲》的知识点,对照课本,逐个扫描。把缺漏的知识,不扎实的概念设计成专项训练题,使学生通过做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同时把课本中的阅读材料、课后小实验、课本注解也习题化、问题化,确保不留知识盲点。
针对热点设计训练。近几年物理高考题总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所以,教师应根据高考命题的热点改造试题、变换设问方式,克服思维定势。同时设计出一些贴近高考的新颖试题:比如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设计性的实验题目等,以使训练贴近高考。
控制数量与难度。在综合训练阶段,经常听到学生感叹,做了不少题目却在容易题上卡壳,做了很多难题还是在难题面前束手无策。其实高考难题数量很少,训练时难题过多会冲击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自信;题量过大,考试太多,学生疲于应付,缺少归纳和总结,没有时间反思和补救,没有“提炼”,哪来的“提升”。对外地的模拟试卷不能全套照搬,应严格筛选,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
注意训练规范。解题不规范是分数提高的瓶颈。计算题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题中没有给的物理量要有设定,字母表达的物理量要符合“习惯”,题中用到的公式、定理、定律要说明根据;题解要像“诗”一样分行写出,方程单列一行,要写原式,不能写连等式、变形式或综合式。
搞好习题精讲
教师编选、评讲例题时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选择例题要有针对性,二是例题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即知识理解深度的递进关系、问题综合度的递进关系、分析问题能力的递进关系等。三是选择的例题应具有知识、方法、能力多种考查功能和示范功能。四是每个例题的意图、讲解的重点、拓展的内容都要讲清,同时讲解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审题的要点可归纳为:理解关键词语,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条件。
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定时”测试,学生只有在临考状态下才能暴露出问题。应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认真总结,弄清问题的根源,最后对照“标准答案”纠正错题。
(河南省许昌实验中学 从德周)
化学:稳中有变,体现差异
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化学部分包括化学单科、理综化学、新课程版理综化学等三种,除新课程版理综化学呈现全新的考试内容外,其他两种在2006年《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微调,体现了基本稳定、个别调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命题要求保持稳定
通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在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双基”掌握程度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仍是高考化学命题的主要指向。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引导学生关注科技、社会发展,学会用化学视角观察和认识科技、社会和生态的STS情境题,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可以预测,以新情境出现的信息分析类题目,无论是在综合卷化学试题中,还是在化学单科考试试题中,以及新课程化学考试试题中都会占有较大的份额。
今年化学新课程在部分省、自治区已进入高考检测阶段,在如何通过改变试题形式,考查或测量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认识和运用,以及考查和识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取向等方面,必然会有新型试题出现,并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试卷结构体现差异
尽管在题型、内容比例、试题难度等方面,今年的试题将会保持稳定,但新课程化学选修模块进入考试内容,给新课程高考试卷结构,尤其是新课程考生的应考带来了新的挑战。此外,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命题探索,仍应值得关注。
考试范围稳中有变
2007年高考化学在考试内容和范围的选择上,仍会保持突出考查化学学科主体内容或主干知识的特点,这是由“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即选拔真正具有学习潜能考生的命题指导思想所决定的。鉴于观察能力要求中已有了相关陈述,新的《考试大纲》将原“思维能力”要求中“对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予以剔除,这不属于考试内容的调整;删去“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简单计算”的考试要求,并不意味着关于溶解度的概念,以及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不作要求。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课程化学的考试范围和要求,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常数、熵变、沉淀溶解平衡等新课程化学学习内容被列入考试范围,是新课程考生高考复习时应加以重视的。
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在打破知识板块壁垒,加大学科内知识整合力度方面,进行了成功尝试。如2006年高考化学试题中,涌现出大量将实验与元素化合物知识、计算知识相结合,有机化合物知识和有关计算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试题,昭示出清晰的命题指向;通过改造、扩充、延伸传统试题,稳定试卷难度,同时向“题海”战术提出挑战;在看似简单的背景知识下,创新设问方式和答题指向,考查出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全面性。
如2006年试题关于置换反应的考查,在提供概念表达式的前提下,要求考生写出符合题目设定要求的三个化学方程式,既体现了反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的命题意图,又实现了考查综合思维能力的命题目标。信息给予试题作为有机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方式已被引起普遍重视,但随着无机新材料的不断面世,以此为背景的试题不应被忽视;用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日益严峻的食品、健康等生态环境问题,虽在多种化学试题中都有突出体现,但作为考查学生科学素养、科学价值观的背景取材,仍应是我们关注的命题焦点。
(山西省阳泉市教研室 檀中世)
政治:重视价值观的引导
研究和学习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政治部分中关于考核目标及要求的规定和解说,对于教师指导学生复习备考尤为重要。从《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四项目标来看,都有其重要的特点:一是侧重强调应用性,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二是表述具体明了,易于理解和把握。比如“获取和解读信息”,这是考生通常比较容易忽视的一种能力,但这是非常重要的应考环节。只有获取的信息准确,才能为应用知识提供前提。
因此,怎样获取信息,能否有效获取信息,就构成了考生重要的应考能力。从“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目标来看,能否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是在上一层级能力要求基础上的更高要求。“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都是对考生综合性能力的要求。不仅需要考生对知识有所掌握,能够迁移运用,还需要考生综合运用。具体表现为考试题目材料的新颖、信息的综合、话语表达方式的改变等。这些考核目标的改变,将有利于考生进一步明确政治学科的学习方式。
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考查知识内容?是教师们所关注的。考查知识点的体系设置主要是根据教材知识体系设置,因此,与教材知识内容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但在复习时还要根据新的问题情境重新设计、编排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指导考生备考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重视理论价值,增强“透视”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就在于其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是“背教条”,而是学习掌握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同时还要重视思维价值,增强分析能力。高考能力要求中第一项能力表达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只有获取的信息准确,才能为应用知识提供前提。
重视价值观念,提高人文素养
重视价值观念,提高人文素养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学政治学科是当今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渗透和教育的主渠道,高考也是考查和引导主导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几乎每年都有价值观的问题,这不仅是社会的要求、国家的需要,也是中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需要。因此,政治学科的教学与复习一定要重视价值观的引导。
为了适应国际、国内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现状,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政治部分对考查知识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考试大纲》中变化的知识点为:在经济常识第二课中关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改变了往年的表达方式,更为具体地提出了“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从宏观经济的运行看,这种调整显然有其针对性。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就要认真研究有关宏观调控的理论知识及现实表现。
在政治常识第三课中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改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从文字本身看,这种表达方式的内涵更为丰富了。
时事政治的学习,是每一位考生都要注意的。特别是政治试卷和文综试卷,都必然要关注社会现实生活。而各自主命题的地区,也会联系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材料命制试题。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对题型示例的研究。题型示例一般说明的是考查特点,即知识怎样使用,答案怎样组织等等,因此,要重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 梁侠)
英语:试题难度保持稳定
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已经颁布,与2006年大纲相比较,仅对个别字进行了改动,命题宗旨没变。
各单独命题的省、直辖市在不违背大纲的原则上,根据本省市的具体情况,还会依照2006年的结构进行试题命制;使用全国卷的省区将面对与2006年结构一样的英语试卷,命题的依据仍然是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这种实际是指全国各地的高三学生所使用的人教版立足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过渡教材。2007年英语基本词汇依然是2000个,语法项目也与2006年相同。
考虑到2007年是个稳定的年份,重点在四个新课标实验省区的高考命题改革,同时今年又要在全国大面积推行新课标教材。因此,稳定必然是命题的重心。2006年全国考生950万人,录取530万人,录取率约为56%,其中本科录取比率不超过30%。2007年考生人数会与2006年持平或略高,由于本科的招生仍处于调整巩固期,扩招的主要是高职,因此,这种供需的矛盾决定了2007年的高考竞争会与去年一样激烈,录取率预计也会与去年大体相当。
2003年以前全国卷的难度一直稳定在0.52左右。2004与2005年东部与中部教育相对发达省、直辖市相继开始自行命题。使用全国卷的省区的考生,英语总体水平有所下降,与之呼应,全国卷的难度自然有所下降。2006年四川、陕西开始自行命题,使用全国卷的考生总体水平与2005年大体持平,因此,试卷的难度没有变化。但是,2006年考生高中三年所使用的是过渡新教材,这套教材的立足点是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单是词汇量就达3500个,阅读量远比2005年毕业的考生要高,达30万词,所以相同难度的试卷反映在2006届考生身上,难度呈下降趋势。
2006年全国两份试卷各题项的命制注意贴近实际生活,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但是,含听力试卷的完形填空的选材似乎高估了考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面,文章本身并不难读懂,只是文章叙及的趣事考生知之甚少。因此,20个空白中答对率不高。如果说答对率超过70%属于容易题,50%至70%的得分率为中等难度题,不足50%的答对率为难题或较难题的话,全国卷完形填空“以水中吃饭”为话题的短文至少有过半数的空白难度大了些,其他题项符合命题的原则。因为对2006年考生词汇量、阅读能力比较往年大有提高的状况估计不足,五篇文章略显容易。
展望即将到来的2007年高考英语考试,使用全国卷的各省区考生将面临的仍是一份难度总体稳定或略微上升的考卷。
高考英语试题稳定的含义,是指试卷难度的稳定,并不是指每个题项难度不变。命题组会根据前一年的相关数据以及社会的反响,会在2007年试卷的命制时调整某些题项的难度,但又要确保总体难度的稳定。比如,完形填空的难度就应当下调,阅读理解文章的阅读难度稍稍提高些,这样才符合目前中学的教学实际。
2007年全国有四个省区使用新课改试卷,这是全社会广为关注的大事。在全社会关注四个省区课改的成果的前提下,保持非课改省市的高考试卷的稳定是必要的。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范存智)
生物:注重对设计实验能力的考查
与2006年相比,《考试大纲》生物部分的变化体现在:2006年细胞质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不作要求,2007年范围缩小,体现在成雄性不育在育种中的应用不作要求,这样学生在复习中对于“细胞质遗传的两大特点和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就不能忽视了。另外,2007年《考试大纲》新增的考点有非特异性免疫、生物群落的结构、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这些新增加的内容,反映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应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学科内的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对重点知识如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免疫、微生物工程等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章节,学生应多下功夫,以达到融会贯通。在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打破章节之间的界限,对相关知识点从内涵和外延上、功能上有机地串联起来,实现学科内的相互综合,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能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培养设计实验能力
近年来,对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失分最多的一项。由此反映出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还是个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应在准确提取题干信息的基础上,考虑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等,在对实验方法和步骤的叙述中,要用严格规范的专业术语表达,实验结果预测要科学全面,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可能得到的结论。学生可以通过例题解析和规范练习掌握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加强信息转化能力训练
近年来高考命题以文字、图形、表格等形式出现的频率增多。此类题不仅直观形象,而且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高,能较好地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反映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对于此类试题,学生首先要正确识别图表的含义,从中准确提取所需信息,然后进行图文转换,将所学知识与题中的背景材料相联系。
由于高考开放性试题增多,如何用生物学的专业术语、简洁的文字、图表进行表达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精选出针对性、综合性强的试题对学生进行限时训练,让学生在解题能力、速度和规范性等方面适应高考要求。通过对解题前的思考、解题时的科学推理、解题后的反思,寻找规律,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会不断提高。
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
虽然高考题目年年都有变化,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过知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指导思想一直都没变。因此尽管后期复习时间紧张,学生仍然要注重回归课本,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把散落在课本中的各知识点再逐一梳理清楚,把遗漏的知识补上,把糊涂的概念澄清,把教材中的可考因素挖掘出来。实际上,无论什么综合题,都能够在课本中找到出处。因此学生在做题遇到新情景时,不要紧张,要注意将题目中的相关信息与课本知识相联系,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解决考题中设置的新情景问题,培养学生应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达到查漏补缺、强化复习的目的。
(河南师大附中逯恒芳 郝秀梅) 《中国教育报》2007年2月28日第6版
该帖子在 2007-02-28 14:54:09 编辑过